?
人際關系最困難的面向,就是在沖突后重新相處。因為氣氛尷尬、拉不下臉,或彼此都還在氣頭上,一方希望和解,另一方未必已把負面情緒消化殆盡,愿意伸手接下橄欖枝。
尤其,職場常把個性順從與好員工兩者混為一談,這使得許多個人主義強烈的年輕世代,覺得既然已發(fā)生沖突,留下黑記錄,不如選擇直接離職、另起爐灶比較快,因而失去練習重新相處的技巧與智慧。
工作尚且可以逃離,家庭和親密關系卻無可回避。事實上,很多人際間的難題并非全有或全無的零和游戲,只要找到一個起點,解開心結,重新相處,并沒有那么難。《Cheers》雜志特別綜合專家意見,匯整出重新相處的9個方法,幫助大家一步步撥開迷霧,重建美好關系。
?
1.傾聽自己,要不要繼續(xù)這段關系?
選擇重新相處,一定都有個不得不修好的理由,所以,必須先想清楚這個理由是否充分到需要花時間和心力去努力。
咨商心理師許皓宜建議,思考的時候,最好是由心給答案,而不是單由大腦理智判斷,通常在傾聽內(nèi)在最原始的聲音后,將關系區(qū)分出要或不要,問題就解決掉一半。
?
2.完整勾勒,想達到的結果是什么?
勇氣心理學大師阿德勒(Alfred Adler)指出,關系重建之前,每個人一定都會經(jīng)過不斷訴說的過程,先是描述可憐的我,再來是指責可惡的你,最后才會歸結到我和你接下來要的是什么?是回到過去的關系呢?繼續(xù)各說各話?或重新協(xié)議相處模式?
當這些答案都厘清了,才能往前推進,落實出雙方必須在想法和行為上做出什么改變,達到預期的效果。
?
3.重要關鍵,對方是否也有修好的意愿?
關系的重建,構筑在雙方都有意愿的基礎上。關系無法修好的癥結,常是雙方不同調(diào),一方準備好了,另一方卻還沒準備好或根本沒意愿。
擁有豐富企業(yè)情緒危機處理經(jīng)驗的咨商心理師蘇絢慧指出,沖突過后,彼此都有委屈、受傷的情緒,在所難免。若是家庭或愛情關系,還可以花時間慢慢等待對方沉淀心思;但在職場上,天天都有進度必須達成,修復也要講究效率,此時可委請第三方扮演關系再啟動的協(xié)助角色。
尤其當同事間的沖突已鬧到眾所皆知時,主管應該積極介入,協(xié)助化解僵局。若主管剛好是沖突的當事人,或本身不具備協(xié)助的能力,可委由人資部門或顧問公司來擔任第三方角色,沖突的雙方也容易覺得牽線者較客觀,自己較可能被公平傾聽。
?
4.做好被對方數(shù)落的心理準備
在啟動重新相處的動作前,要有會被對方懲罰、數(shù)落、啰嗦的心理準備,因為雙方心理建設的程度一定有落差,認知到這點,才不會因為回饋不佳,馬上就打退堂鼓。
企管教練張譯文分析,人際相處都有個情感帳戶,若一方將帳戶透支得太嚴重,長期累積的怨懟,會讓彼此很難只針對沖突事件進行討論,必須經(jīng)過一連串的傾聽、同理心、示好、認錯等過程,才能開始討論事件沖突點。
有勇氣聽對方表達想法和感受,也有勇氣表達自己,才能不在口頭上一再重提往事,消磨和解的氣氛。而且,把對話機會當作最后一次,就會認真把想說的話說完,而既然已經(jīng)說出來,不管結果如何,也就比較不會有遺憾。
?
5.設定時間停損點
關系修復需要時間,但時間到底需要多久?自己可忍受的極限到哪里?如果尷尬期拉太長,能否承受得了不確定的焦慮感?這些都是修復期必須考量的重點。雙方最好都默默在心中設定好時間停損點,當作啟動下一步動作的參考。
許皓宜指出,依照臨床經(jīng)驗來看,當自己反問:停損點是多久?這個問題后,通常回答的時間都會比原先預期的短很多,因為時間就是成本,時間就是壓力,真實的焦慮感往往比想像中沉重。此時或許會進一步覺悟:一段耗時過久的修復過程,不一定符合期待,離開這段關系可能是更理想的選項。
然而,職場還是有現(xiàn)實的一面,背負經(jīng)濟壓力的人不能動不動就離職,焦慮感的耐受度必須比較強。如果想重新相處的對象剛好是主管,而他又已習慣權威式管理、情感勒索式的溝通,恐怕就必須認清現(xiàn)實,接下來盡量站在主管的立場想問題,做好向上管理,降低發(fā)生沖突的機率。
?
6.達成協(xié)議的必要
吵架有吵架的藝術,吵架者可以試著摸索自己的吵架風格,是有話直說?習慣在沖突當下把事情都講清楚?或是暗自生悶氣?脾氣一上來就無法好好討論,必須先暫時離開現(xiàn)場?心靈作家莊慧秋指出,了解自己的吵架風格后,才能修正,并向對方說明,避免好不容易和好后,摩擦又一再發(fā)生,徒增誤解。
另外,和解過程中,也有必要把地雷話題厘清。例如,同事和朋友間最常出現(xiàn)的地雷是宗教、**等議題,如果這些與正事無關,就要約法三章,之后盡量少討論這些話題,免得重啟火藥庫。
?
7.認清關系的新面貌
很多人都是在經(jīng)歷沖突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對方真實的樣貌并非如原先所理解,這就是所謂理想的幻滅。但從另一個角度看,沖突的引爆點可能根植于自己不合宜的看法或印象。例如,把同事當好朋友,一遇到競爭,就覺得遭到背叛,卻忽略競爭本來就是職場的本質。厘清認知謬誤后,就會知道往后相處態(tài)度必須是同事對同事,而非原先主觀認知的朋友對朋友。
不過,也別給自己太大壓力,理想幻滅后必然產(chǎn)生失落感,哀悼逝去的關系是必經(jīng)過程,容許自己有一些適可而止的小哀傷,有益健康。
中國人習慣說破鏡重圓,但關系的重建應該是重新再見。當兩個人都修正了自己的模式,昔日敵人才會變成今日同伴。
?
8.建立破局的忍受度
沖突之后要重新相處,必須建筑在信任和了解兩個前提上,少了這兩點,和解就較難成功。
另外,每個人的情感模式和人際模式很難說變就變,即使經(jīng)過釋放誠意和努力溝通,仍然不見得能立竿見影,這時就需要對自己坦承:有些關系就是暫時和解不了,才能提高對破局的忍受度。
?
9.無法逃脫的困境,都是自己修行的道場
在職場上,重新相處還是要回到解決問題、清楚分工上,只要有明確目標,就容易達成協(xié)議。而親子關系與親密關系交雜著復雜的情感,反而比較難以就事論事。
莊慧秋說,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無法逃脫的困境,都是自己修行的道場。職場上無法離職,可能是因為有經(jīng)濟的恐懼或有信念的執(zhí)著,必須想辦法化解。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無法逃脫,就必須承認力有未逮,彼此必須長期持續(xù)努力。
無法逃脫時,就面對吧!因為這也不一定是件壞事。在糾葛的關系里,每個人才會想辦法反省自己,放下慣用視野和模式,學會傾聽和同理。只有嘗試過各種技巧,口袋里的法寶才會愈來愈多,日后面對各種關系時,才會更成熟。
【觀點僅代表作者,不代表本站立場】
掃一掃添加微信
使用小程序
使用公眾號